期末,一场“玩疯”的家长会怎么开?
祖庆说陪你走过第1956天
大家对开家长会是怎样的感受?有谁对开家长会感到特别有意思?张老师班开家长会就是老师、家长、学生一起“玩疯”的状态。让我们一起来看看~
如何定义“玩疯”的家长会?
“玩”是家校共育的一种形式或途径,“疯”是一种状态,一种氛围。“玩”是为了愉悦身心和人际互动的一种身体或智力的动作语言,它是一种表达的方式;而“疯”则是人的一种具有强烈兴奋性与全身心投入色彩的情绪行为状态,具有激奋性、忘我性、感染性以及共情性等特征。
经常有同学说,“你玩疯了!”其实指的是他完全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,已经跟其他人不在同一个频道了。
那家长会怎么“玩疯”呢?我想,玩疯的家长会应该是教师、家长、学生在共同参与班级家长会常规活动当中,身心投入达到了激奋、忘我、全情投入的状态,而后产生了兴奋不已,乐而忘返的非一般的沟通、交流、合作的效果。
“玩”仅仅是一个表象,一个途径,而最终达到的,应该是能让学生、家长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的效果,这才是我们追求的开家长会的状态,只有这样的家长会,才能说它开得有效,开得有用。
为什么开家长会要“玩疯”?
最初,我们班的家长会也是传统的那套,老师站在讲台上耳提面命,家长坐在下面聆听,聚焦的永远是学生的问题,流程也基本是布置任务、汇报成绩,然后给家长讲讲学生最近的问题。
这种家长会属于单向灌输,效果非常不理想,很多家长还请假不参加,其实他们不是真的忙,只是不想来听老师讲。因为来参加家长会,都是听老师说孩子的缺点,有些老师甚至还会把孩子的名字点出来,让家长们如坐针毡。我把这种类型的会议定义为1.0版本的家长会,即“我讲你听”聚焦问题式家长会。
后来,我试着改变家长会的形式。
2014年我带了一个班级,有次开运动会,突然下雨,大家忙着撤场,有的家长帮忙一起搬帐篷,有的学生收捡物品。这时,我看到后面有两位男同学两手空空,再往后看,发现这两位同学的家长,手中只为自己撑了一把伞,班级的其余物品什么也没拿,不禁感叹,什么样的孩子背后,就有什么样的家长。
所以说“孩子是家长的复印件。”这句话一点也不假,如果班上有孩子脏话连篇,有可能家里就有一个脏话连篇的家长;如果班上有孩子斤斤计较,有可能他的家长也锱铢必较。
这让我想起来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,“学校和家庭两个‘教育者’,不仅要一致行动,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,而且要抱着一致的信念。”
如果家庭教育的效果最终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,而合力能否同心、同向、同力地使出来,得看我们能否有着一致的信念和要求。
于是,我创新地推出了2.0版本的家校共育微课程。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,要想改变复印件,首先改变原件,让我们的家长成为孩子的“影子老师”。
每次家长会后,家长都会把班主任团团围住,一直询问自家孩子的各种问题,如孩子天天沉迷游戏怎么办?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?其实每位家长都非常清楚自家孩子的问题,但他们却不知道,针对这些问题,家长该怎么办。所以家长才是最需要专业引导的群体,毕竟好家长才能带出好孩子。
仅仅给家长们上一节课可能效果不一定好。我试着进行课程化设计,好课程才有好家长,家长提升更需要一个系统课程的提升。所以我推出了2.0版本“我教你学”聚焦成长式的家长会。让每个家长成为孩子的“影子老师”,让每个老师都是家庭教育指导师。
但是,我发现家长在被动地接收一些知识和观念,他们没有被点燃,没有形成双向互动式的联通,怎么办?
这里我想讲一讲我家猫咪的小故事。众所周知,要想把猫养得毛色靓丽、有光泽,需要喂它吃鱼油,可是我发现猫咪不爱吃,怎样让它爱上鱼油呢?
于是我将猫咪的头夹在膝盖中间,掰开它的嘴,拿着勺子往里灌。此时猫咪强烈反抗,不仅鱼油没灌进去,还把我咬了一口,气得我把它放在一旁,不理不睬。
过一段时间后,我突然发现猫咪在舔地上的鱼油,原来它不是不喜欢吃,而是抗拒我喂鱼油的方式。
这场经历也让我明白,有时候形式比内容更重要,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展现,就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。家长会同样如此,跟家长讲同一道理的时候,如果换一种他们易于接受、喜闻乐见的形式,效果就会更好。
如何让家长从被动转为主动呢?我参考了学习金字塔(The Learning Pyramid)。最上面的四种:听讲、阅读、视听、示范,都是被动学习的方式,下面的三种:小组讨论、实践、教别人,都是主动学习的方式。
如果家长会采用听讲模式,吸收程度只有5%,而采用视听模式,给家长们观看视频,其接收程度也只有20%。
因此,我们可以尝试其他的形式,有小组讨论,如家长座谈会、茶话会;有实践,如活动游戏;有教别人,如家长把经验分享给其他家长。其中,我用得最多的,也最有用的,是实践活动。
怎么利用呢?有一个原理叫“缩短物理距离,可以融合心理距离,最终可以拉近人际距离。”老师可能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,如果直接将概念灌输给家长,他们能接受多少呢?这时,可以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大家感知。所以我设计了一个集体参与的游戏。
“抓住机会”游戏规则:
(1)每位参与者先伸出自己的左手手掌,放在身体左侧,掌心朝下,再竖起自己的右手食指,放在身体右侧。
(2)与他相邻的右边家长的左手掌心下,指尖抵住掌心。
(3)当听到“机会”这个词时,参与游戏的人左手要飞快地抓住手掌下面的手指,同时自己右手的食指要飞快地逃离,不能被别人的左手抓住。
通过一个小游戏,就能让人明白,物理距离在缩短,所以融合了心理距离,进而人际距离就拉近了。其实,每个人在玩游戏时,全身心投入,是非常愉悦的一种体验,并且在玩中学,也更能明白其中含义。
那这类小游戏什么时候做?人际距离没有拉近时,比如建班之初,班级需要通过破冰游戏缩短物理距离。当明白原理后,我们甚至还可以自己创造游戏。
家长也是一样,很多道理当我们直接灌输给他们时,效果未必好,但如果教师和家长一起“疯玩”,效果就不一样了。家长从“被动接收,我教你学”式,变成“一起疯玩,聚焦过程”式,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,积极互动,共同成长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共生共长的目的。
家长会如何“玩疯”?
一般情况下,多巴胺在何时会大量分泌?第一种是吃东西,有一句话说,“没有什么烦恼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,如果解决不了,再来一顿烧烤。”这是吃带给人们的一种愉悦体验,这时多巴胺大量产生。
第二种情况是运动,当人在运动的时候,多巴胺会不断地分泌。所以,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中,因共情体验、情绪感染而产生多巴胺“奖励”机制——一种因在互动性活动、游戏中需要获得满足而快感兴奋经验,进而在心理上形成对这种快感兴奋的期待需要。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如何使多巴胺分泌得更多。
从最基本的一个原理说起,当家长会形式发生改变(即我前面提到的那种交流方式),将带来情绪的感染变化,从而影响最终的认知结果。换言之,要想提高家长的认知,就需要让他们有更好的情绪体验。
比如过去让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,现在我们与时俱进,可采用拍小视频的方式。再比如中考报考指导会,我们可以玩玩“时空穿越”的游戏,用1个小时让学生体验十年后的自己,包括模拟招聘会等。
还有行为习惯养成,可以以“美德拍卖会”的形式开展。指出问题的家长会,我们就用学生优点轰炸的方式呈现。
其实,多巴胺“奖励”机制下的“疯玩型家长会”,主要在三个方面做出了改变。
第一,舌尖上的感受。根据地域饮食文化的特点,我们可以将“吃”融入到家长会中,如班级大食会、水果拼盘等,这里我想着重表达的一点,餐桌是亲子沟通的主要场景,而初中阶段,家校沟通最主要的问题,最终都会聚焦到亲子沟通上来。所以,我们当然要在餐桌上去解决这些问题。
第二,肢体上的感触。我所在的南海区号称广东佛山市“第一镇”,也是全国的“百强镇”,每个家庭实力强劲,经济雄厚,但家长的文化程度却普遍不高,要想提升家长的认知,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把浅显易懂的知识掰开了、揉碎了,教给他们,让其在体验中自己感受。
因此我会采用小活动,大德育的方式,如亲子运动会、亲子训练营等。
第三,心理上的感动。比如亲子共读、亲子电影等,在思想上产生共鸣。
那么,这样的家长会如何实施?需要注意哪些方面?
形式多样化
为了做到形式多样化,我开发了包括家长沙龙、家长茶话会、家长讲坛、生活应用场景式案例研讨、全景互动式亲子运动会、碎片高频式亲子电影课、思维导图式亲子共读课、项目学习式亲子训练营。
例如家长座谈会,就是把相同类型的孩子的家长聚到一起,解决共性的问题。所谓的“相同类型”,不是指“相同问题的孩子”,也可以是“相同类型的家长”或者“相同品质的孩子”等 。
还有亲子共读会,我会设计一些共同的亲子问题,让孩子和家长一起解答。例如:
黎烈文《最后一声呼唤》、胡适《我的母亲》解决这三个问题:
(1)亲子问题:读《最后一声呼唤》后谈你的感受,哪些细节最令你感念文中的母亲?
(2)家长问题:你能向你孩子和大家讲你及妻子由孕到产刻骨的一个细节吗?
(3)学生问题:读人家的故事,想自己的人生。过往我们是怎么对待给我们生命的这个人的?从此又该怎么做?
表彰大会上,我会让两位后进生互写信件,战败方给获胜方写颁奖词,获胜方给战败方写感谢信,真正关注到每一个孩子,做到让孩子幸福成长。
谁规定表彰大会只表彰优秀、先进,我想更多地应该是让每一个孩子在颁奖大会上都得到认同,他们的努力同样值得被看见。由此,我设计了非常漂亮的奖状,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奖项,包括颁给家长的奖。
我们班的百“家”讲坛也特别有意思,分为老师给家长上课,家长给家长上课,孩子给家长上课,自己给自己上课这几种形式。
我希望通过不断探索新的方式,发现新的玩法,使家长会充满神秘感,让家长们每次都期待参加我们班的家长会。
内容系统化
我构建了从初一到初三的“家校共育微课程”框架,初一侧重适应、习惯;初二侧重责任、沟通;初三侧重赏识、激励。在此,我通过分享一个案例来讲述,这个案例为“好话也要‘友’好说”。
初中阶段,亲子之间最典型的问题就是沟通问题。家长们发现,孩子上初中后,开始变得不愿意和家长交流,这时老师喜欢上感恩教育这节课,普遍认为是孩子不听话,不懂感恩父母的辛苦,所以才会发生这类问题,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,从父母和孩子两方面着手。孩子容易受“重要他人”的影响,而“重要他人”指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当中对其产生重要影响式的人物。
学前阶段是父母,小学阶段是老师,中学阶段是朋友,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不爱听父母和老师的话,会更多接受同伴的建议,受同伴的影响。
此时,如果家长还用以前的方式,颐指气使地像小学那样训斥孩子,亲子矛盾就会冲突不断,这也是我设计“好话‘友’好说——心理闭锁期亲子沟通秘笈”这节课的目的。我想告诉家长,有话也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说,才能打开心理闭锁期孩子的那一扇心门。
其中有个环节为“蒙眼过障碍”,即让孩子蒙着眼睛,按照指定的路线越过障碍,过程中,孩子需要转圈、跨越小凳子、踩长桌子等。我会让两组家庭一起比赛,然后播放《西班牙斗牛曲》的音乐。
瞬间,家长们强烈的求胜心被激发出来,孩子们蒙着眼睛越过障碍,在桌子上做各种高难度动作。这时,蒙着眼睛的孩子都会变得非常紧张、焦虑,甚至不敢往前迈步,而家长们却在不断地催促他们,吼他们快一点,其实,这就是家长在亲子沟通中呈现的状态。
游戏就是一个缩影,我希望让家长看到,他们在亲子沟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,让他们反省自己,原来我在家里面吼得更严重。
目前,我的“家校共育微课程”一共构建了12节课,每学期两节课。
实施途径的技术化
如果仅仅依靠在学校上的几节课,效果或许并不会很好,所以激发和指导家长自主学习才是省时高效的途径。
如何激发家长的自主学习,我采用了亲子电影、线上课程、家长作业等方式。
亲子电影
每个月,我都会要求家长陪孩子看一部亲子电影,如《摔跤吧!爸爸》《寻梦环游记》《隐秘的角落》等。在青春期阶段,孩子最需要的是陪伴,家长跟孩子共同走进电影院,也能找到共同交流的话题。
线上课程
我会不定期地推送教育类文章,还会上线“家长直播课”,让家长随时可以学习。
家长作业
暑假的时候,我还会给家长布置阅读作业,如《读懂孩子》《读懂孩子的心》《父母课堂》等,保持家长的输入。
“玩疯”以后
“玩疯”以后,家长们会如何呢?有这样一句话:“为什么我们懂得那么多道理,依旧过不好这一生?”我引用到教育上,“为什么懂得那么多理论,仍旧带不好一个班?”
在我看来,或许这几点有点做反了:我们更容易的是说到,但是在达到之前一定要先做到,做到了才能达到,达到之后再想到,就会有更多的设想规划,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。
今年有一件事让我非常开心,我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面锦旗。我非常喜欢家长上面的一句话,“授教固有方”。我想,不管是做家长会也好,还是做班级管理,一定有方可循。既要遵循其中的正确规律,又要尊重学生的需求,才能真正地走到家长的心里去。
为什么那么多家长不愿意参加家长会,因为开了没有效果,如果老师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家长收获的喜悦,那么你也会收获成功的快乐。
最后,我想用哈维尔的一句话来总结,“我们坚持做一件事,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,而是坚信,这样做是对的!”
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茫茫人海中,永不失散进入公众号主页——点击右上角三个点点——点击“设为星标”(或在右下点个“赞”“在看”)